查看原文
其他

這條供港「生命水線」,連繫着濃濃兩地情……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04-05

本文要點

東江之水越山而來,歷史性改變了香港長期缺水的窘境,成為了一條「供港生命水線」。


香港淡水資源奇缺,上世紀六十年代更遭遇百年不遇的嚴重乾旱,全港350萬市民生活陷入困境。1963年底,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批示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元,建設東江至深圳供水工程。短短一年時間,東江之水越山而來,歷史性改變了香港長期缺水的窘境,成為了一條「供港生命水線」。



香港地少人多,社會發展迅速,對食水需求日益增加。就在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大旱,被迫「制水」,最嚴重時4天供水一次,每次僅4個小時。300多萬人生活陷於困境。1963年12月,經當時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特批,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元人民幣,建設東江至深圳供水工程,把東江水供應到香港。1965年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啟用,向香港供水。

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大旱,食水嚴重緊缺。


當年的香港實施最高等級的制水,市民每4天才能獲得供水4小時。


水務署總工程師(發展)葉家駿表示,東深供水工程的啟用,讓本港多年來一直有可靠的食水供應,制水的日子在最近30多年已沒有再出現過。在此供水安排下,香港的食水供應,將可應付至2040年的預測用水需求,即使遇上百年一遇的極旱情況,仍能維持無間斷的食水供應。


葉家駿介紹,東深供水工程安排下,香港的食水供應十分穩定。


而在水質方面,水務署水務化驗師(水質處理)李子健透露,水務署多年的恒常水質偵測系統顯示,供港東江水的水質穩定良好,每一項監測數據都符合國標GB 3838-2002第II類標準,即用作生活飲用水的地表水水質最高國家標準。

國家在水價或其他政策上

對香港有何優待?


1964年,國家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僅用約一年時間就完成東深供水工程,香港的水荒才得以逐步解除。為建造東深供水系統,廣東省城市亦提供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推行了很多環保措施以保護水資源。


東江原水水樣辦取水點。

 

1989年,粵港雙方簽訂供水協議,廣東省當局因應香港的未來需求而進行了擴建東深供水工程,提高有關供水系統對港供水的設計容量,由當時每年6.6億立方米增至每年11億立方米,以配合2000年後香港的預計需求。不過直至目前,香港每年所需的東江水水量仍遠低於11億立方米。然而,即使東江流域的水資源十分緊絀,東江流域內人均水資源僅為每年1100 立方米,遠低於廣東省的2100 立方米和全國的2200 立方米,不過粵方仍然同意在現行協議中為香港保留11 億立方米為最終每年供水量。


木湖原水抽水站總控制中心。


1998年,  廣東省當局將輸港東江水的取水口上移至水質較佳的地點。


1999年,深圳水庫建成並啟用生物硝化站以改善水質。


2003年,從東江太園到深圳水庫建設專用輸水管道正式啟用,輸港東江水水質明顯改善。

 

2005,石馬河調污工程正式完成。該工程利用一道橡膠壩阻截石馬河污水從太園泵站取水口附近流入東江,令輸港東江水水質更有保證。


工作人員抽取東江原水水樣辦作檢測。

2020年12月,香港與廣東省政府簽署2021-2023年東江水供水協議,鑑於2019冠狀病毒疫情對目前香港經濟環境帶來的挑戰,廣東省政府同意將2021年的實際水價凍結在2020年水平,以紓緩香港的財政負擔。香港因此節省了約6,400萬元開支。

未來東江水是否仍是

香港的最佳選擇?

 

香港水務署表示,以現時的食水供應組合,即二至三成為本地集水,而七至八成為東江水,將可應付至2040年的預測用水需求。海水化淡作為另一種技術手段,現時成本較購買東江水為高出約3成,其用電量及碳排放量亦遠高於輸送和處理東江水,對環境影響較大。


上水濾水廠。


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仍會依重東江水作為主要水源,海水化淡則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性水源。水務署與大灣區內相關政府部門及供水事業單位將保持聯繫,互相分享政策措施的成效、經驗和技術發展,以提升及優化整個大灣區的水資源管理,支持區內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